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禹州往事|抗日英雄郑发昌的传奇人生|人物百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01:28:04     编辑: 城市见闻


郑发昌(1915年9月15日-1966年7月30日),禹州市无梁镇月湾村人,中共党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545团团长。

投身革命

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家境贫寒的郑发昌,6岁时被家人送到私塾读了3个月的私学后,小小年纪就被迫放羊、拾柴、干农活,亲身感受到的全是地主的剥削、恶霸的欺压、土匪的抢掠、官府的豪夺。

郑发昌10岁那年,在跟着父亲外出逃荒的路上,碰到了一伙拦路抢劫的土匪。这些土匪看到在他们身上榨不出什么油水,竟把父亲投进红薯窖里活活闷死。悲惨的童年,给郑发昌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累累伤痕,孕育了他反抗黑暗的思想。

1930年的一天,郑发昌在半路上遇到两个国民党兵痞在抢劫一个过路人。嫉恶如仇的郑发昌对准一个匪兵就是一枪,另一个见势不妙,撒腿就跑。郑发昌拾起匪兵丢下的枪支,正式拉起了一支几十人的农民自卫游击队,同地方土豪劣绅展开斗争,抗击匪乱,保护乡民百姓安全,并打出了“惩恶扬善、为民除害”的口号,革命的火种开始在禹北山区燃烧起来。

抗日英雄

1938年,经中共长葛县委石固镇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赵基辅、坡胡镇孟排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单子焕介绍,加入地下党,后组建抗日游击队,在无梁、古城、石固、水磨河一带多次打击日军,屡立战功。

1944年8月,皮定钧奉命组建豫西抗日游击支队任司令员,郑发昌的游击队编入皮定均下属22支队并任队长,在禹县西部和北部开展抗日武装活动。

妻子“双枪老太婆”张青君(1925年3月20日-2004年11月19日),随同部队同日军和地方伪军展开数十次激烈的战斗。在禹境内的主要战斗有白沙狙击战、智取方山寨、具茨山剿匪、神垕乾明山之战和无梁棠梨山阻击战等,还参加了许昌、登封、长葛、密县、新郑等地保卫战。

值得称道的是,郑发昌亲自指挥的无梁棠梨山阻击战。1945年5月20日,驻扎在新郑、许昌的日军同时出发,准备在禹县的无梁镇会合,前去增援洛阳。得到消息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皮定均,紧急调派禹、密、新三县抗日游击队22支队,在禹县的棠梨山附近进行坚决阻击,钳制并打乱日军的增援计划。接到命令的郑发昌亲自指挥这场棠梨山抗日阻击战,火速把支队的400多人埋伏在官道入口处的南岭坡、河南岸的红灯笼和河北岸的棠梨山,待日军进入伏击圈时,郑发昌一声令下,队员们几轮手榴弹之后,接着拼命扣动手中的扳机,一共打死54个日军,打伤日军70多个,缴获日军轻重武器300多支,鬼子落荒而逃。这一仗,是“以少胜多,无一伤亡”的模范战例,也是禹县人民抗击日寇的第一战。

解放战争

1946年1月,郑发昌跟随太行民主建国军豫北支队司令员牛子龙,任警卫团团长,随太岳兵团渡过黄河,开辟豫西根据地。

1949年5月,随大军南下,受上级党组织指派奉命打入国民党自崇禧部下127军赵子力部,成功策反该部3万多官兵于当年12月27日投诚起义,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182师545团一营营长,奉命赴四川平武、青川、江油一带剿匪,取得重大胜利。

1951年2月,任遂宁军分区教导大队大队长(正团级),与妻子张青君一起,完成护送高级将领杨勇由重庆去贵州会师的光荣任务。

1952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545团团长,谢绝政府的工作安排,回乡务农,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含冤而死,1981年8月平反。

近年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河南电视台、《许昌日报》、《许昌文史资料》、《禹州文史》、《长葛文史》、《禹州通讯》多次刊登报道郑发昌抗日英雄事迹。禹州党史研究室编辑了《革命英雄史人物郑发昌》一书,禹州电视台文化栏目也录制了《传奇英雄郑发昌》专题节目。(史家治 王松兴/文 郑建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