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述说中国历史上十大千古罪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9 07:51:42     编辑: 琪宇历史文化

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同样也有一些人物,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给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为后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强如和珅,严嵩这样的朝廷贪官也难登千古罪人的排行榜,他们的言行举止甚至羁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历史终将会把他们的所作所为钉在耻辱柱上,成为时代无法抹除的污点,那么这十大罪人是否真的恶贯满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历史的痕迹来了解一下这十个作恶多端的千古罪人。

第十位:遗臭万年秦桧

秦桧,字会之,生于黄州(今广西永福),南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他早年进士及第,曾任御史中丞等要职。然而,在靖康之变中,他被金军俘虏北去,却在金朝受到完颜昌(挞懒)的信用,对金态度为之大变。这种背叛国家、丧失民族气节的行为,已经让秦桧的品德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南归,入见高宗赵构,主张和议,得拜礼部尚书。此后,他更是步步高升,直至成为南宋的宰相。然而,在他的执政期间,秦桧却倾陷忠良、陷害忠臣,其手段之残忍、用心之险恶,令人发指。他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异己,使得朝廷中的正直之士受到排挤和打压。同时,他还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使得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和迫害。

更为可恶的是,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他怂恿高宗令北伐大军班师回朝,收大将兵权,陷害岳飞等抗金名将,打击抗战派,最终促成了绍兴和议。这个协议不仅让南宋对金称臣、纳贡、割地,更让南宋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和痛苦。

秦桧的所作所为,无疑给南宋王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的背叛国家、陷害忠良、贪污腐败等行为,不仅损害了南宋的利益和尊严,更危害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其臭名昭著的罪行,将永远被后人唾骂和谴责。

第九位:大秦宦官赵高

赵高,原本为赵国宗族远支,因母亲在秦国服刑,其兄弟数人皆在隐宫出生。赵高在宫内担任杂役,因其精明强干、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后兼行符玺事。

然而,赵高的野心和权谋远超常人。秦始皇死后,赵高与胡亥、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诈诏赐死始皇长子扶苏与蒙恬。胡亥为二世帝后,赵高任郎中令,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诛戮宗室、大臣。他进一步劝二世深居禁中,不见大臣,自此专擅朝政。

赵高的专权行为愈发猖獗。他诬陷左丞相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咸阳市,自己则被拜为中丞相。他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凡是不随声附和的大臣,便捏造罪名加以迫害。这些行为不仅加剧了秦朝的暴政,更使得朝廷内部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刘邦率起义军攻下武关,赵高恐诛罚及身,遂与其婿阎乐逼令秦二世自杀,企图篡位自立。然而,由于左右百官不从,赵高未能得逞,最终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第八位:毒辣权后贾南风

作为晋惠帝的皇后,她并非因贤良淑德而广为人知,反而因其阴险毒辣、荒淫无道、专权乱政的“妖后”形象,留名史册。她的出现,犹如一枚定时炸弹,瞬间引爆了西晋皇朝衰落的引线,掀起了一场漫长而混乱的风暴。

贾南风出身于权贵之家,她的父亲贾充是西晋初期的重臣,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的野心和权力欲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她虽然姿色并不出众,但智慧过人,善于运用权谋。在后宫的斗争中,她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贾充的势力,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贾南风掌权后,开始肆无忌惮地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她偏袒亲信,排斥异见,导致朝政纷乱,忠良之士纷纷离心离德。她的行为引起了朝野的广泛不满和谴责,但她却置若罔闻,继续为所欲为。

更为恶劣的是,贾南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然精心策划了陷害太子司马遹的阴谋。她无嗣,担心太子即位后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威胁,于是设计陷害太子,导致太子被废黜并最终惨遭杀害。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朝野的极大震动,更引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场内乱使得西晋王朝在内讧中急速走向覆灭,百姓四处逃离,国家经济岌岌可危。

除了在政治上的残忍和毒辣之外,贾南风在私生活上也极其荒淫无道。她不仅与太医令程据私通,还经常派人在路上寻找美少男,并加以虐杀。她的行为引起了朝野的广泛谴责和愤怒。

贾南风的所作所为给西晋王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她的毒辣和残忍不仅让当时的百姓深受其害更让后世的人们在提及她时无不咬牙切齿痛骂其奸恶。因此她被后世称为“毒辣权后”其臭名昭著的罪行将永远被后人唾骂和谴责。

第七位:安史之乱安禄山

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初名轧荦山(一作阿),本姓康,或以为源出康国,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人。他精通六蕃语言,唐朝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 开元二十年(732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以其骁勇多机智,任其为捉生将,并收为养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因战功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他又设法取得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信任,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南下攻陷洛阳,安史之乱自此爆发。至德元年(756年),他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此后又发兵攻陷潼关,占领长安。然而,至德二年(757年),次子安庆绪谋夺帝位,将其杀死,年约五十余岁。

安史之乱之后,国家实力大幅度下降,连年的战争让无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力的衰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唐朝也因此走向了溃败的边缘。

第六位:割地求援石敬瑭

石敬瑭在唐末五代时期,为了求得契丹的支持以对抗后唐的军队,采取了割让土地的方式来求援。他割让的是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这一行为在后世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谴责。

石敬瑭的这一做法,不仅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大片领土,更为契丹提供了直接进攻中原的便利条件。契丹可以长驱直入到黄河流域,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幽云十六州原本是中原的北部天然屏障,其失守使得中原地区完全暴露在契丹的铁蹄之下。

此外,石敬瑭还向契丹称臣,并自称为“儿皇帝”,这一做法进一步加剧了他在后世中的负面形象。石敬瑭的这一系列行为,被后人视为卖国求荣、丧权辱国的行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儿皇帝”这一可耻的称呼。

第五位:靖康之耻宋徽宗

靖康之耻,或称靖康之变、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发生在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在这一历史事件中,金朝南下攻取了北宋的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并掳走了徽、钦二帝,即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这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在靖康之变中,金军攻陷东京后,不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大量的赵氏皇族成员,包括后宫妃嫔、公主和贵卿、朝臣等3000多人,并将其押至金国。同时,京城中的公私财物被洗劫一空,这就是靖康之耻的具体情况。

宋徽宗赵佶,作为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也是一位书画家、书法家、诗人和词人。然而,他在位期间,怠于政事,崇信道教,甚至自称是道君皇帝,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导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发。毫无建树的同时竟然同意奸臣献计联金灭辽的策略,辽国被灭之后,金国转头南下攻宋,他见势危,匆忙禅位于太子赵桓(即宋钦宗),但并未能改变北宋灭亡的命运。

第四位:头号汉奸汪精卫

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名兆铭,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早年他投身革命,并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他选择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他在孙中山领导下于1919年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然而,在后期他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投靠了日本,并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他的投敌叛国,坚定了一大群人投降日本的决心,本来众人追随的英雄旗帜突然转变成追随汉奸的旗帜。曾经他也是反清时期著名的革命斗士,可是却卑躬屈膝投靠敌人,给抗战大局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竟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议,随后又在华北地区签订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最终沦为日本人的走狗。在他死后,南京的老百姓强烈要求炸开他的墓穴,把他挫骨扬灰扔进长江。

第三位:欲壑难填吴三桂

吴三桂,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高邮)。他是明朝末年将领,清朝初期藩王。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后,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崇祯十七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

为了一己私利,把满清外族放进关内,他的这一举措使得满清外族顺利入主中原大地。成为延误华夏几百年发展的导火索。

第二位:闭关锁国乾隆

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的一种国家政策,主要表现为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这种政策在乾隆时期逐渐发展,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维护国家主权:乾隆皇帝认为,通过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的活动范围和贸易规模,可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防止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2. 防范外患: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已经开始在亚洲地区扩张,乾隆皇帝对西方国家的侵略野心有所警惕,因此加强了对外贸易的控制,以防西方势力渗透。
  3. 经济自足:当时的中国经济相对自足,乾隆皇帝认为没有必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往来,而且担心过多的对外贸易会破坏国内市场的秩序。
  4. 内部稳定:乾隆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相对稳定,乾隆皇帝希望通过闭关锁国来保持这种稳定状态,避免外来因素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5. 文化自信:乾隆皇帝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自信,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和制度远胜于西方,无需学习外国的技术和知识。

然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它导致了中国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落后,与外界的隔绝和脱节,甚至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下降。中国错失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并肩发展的机遇,无法接触到外界的新技术和新思想,无法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这使得中国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同时,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中国在文化上的闭塞,无法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使得中国的文化逐渐陷入僵化和停滞不前。

虽然清朝不是在乾隆手里灭亡,但却是他一手缔造而成的。

第一位:丧权辱国慈禧

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其在位期间,清朝面临了诸多内外挑战,包括多次的对外战争和割地赔款。

慈禧太后在清朝晚期的一些对外战争中,如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朝都遭受了严重的失败,并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香港到九龙半岛北部的大片土地,并支付了巨额赔款。这些条约的签订,不仅加剧了国家的经济负担,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其次,慈禧太后在掌权期间,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地位,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例如,她对于维新变法的态度消极,甚至阻挠了戊戌变法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她也对于义和团运动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态度,既想利用义和团打击列强在华势力,又担心其威胁到自身的统治地位,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八国联军的入侵。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慈禧太后在清朝晚期的一些决策中,也试图为国家谋求一些利益。例如,在甲午战争中,她虽然最终选择了求和,但在战争初期也曾积极支持军队进行抵抗。同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她也曾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如推行“清末新政”等。